为深入学习宣传研究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9月26日,中国法学会、人民日报社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论坛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来自全省法学法律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在分会场进行了收听收看,并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河南的实践、我省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特色和重点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省司法厅副厅长鲁建学从构筑法治文化新高地方面,对我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经验做法作了阐述。他说,我省通过打造“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等高品质区域性法治文化阵地集群,推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以“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为代表的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及进一步完善“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空间布局等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我省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
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认为,高校应当把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除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学科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之外,还应开展好面向全体学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教育,建设一批优质学习资源。应当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学习资源,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传统文化思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都有充分体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姜保忠认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精神的法律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十一个坚持”上,均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普法方面,郑州大学教授魏胜强提出,目前,在普法教育中应当向全社会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应当向三类社会群体开展宣讲。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是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关键少数”,他们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很多工作的开展。二是社会各界优秀分子和大学生群体。这一类群体接受新鲜事物快,学习能力强,他们是现在和将来社会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的法治素养代表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水平。三是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基层社会里,人情、社会习俗等发挥作用的空间较大,基层干部和群众受这些因素影响的程度较深,更应在这一群体中加大普法力度,树立法治理念。
与会专家学者还从“发挥立法引领作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婚姻家庭领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和依法维权能力”等方面作了发言交流。